云南省元阳的梯田遍布各地,对于很多游客来说极具吸引力,这是一种古老的农耕作业模式,大家可以在梯田种植农作物,现在完美的保存下来,成为唯美壮观的景点,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介绍。
元阳坝达景区。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元阳。第一次已经是十几年以前,那时的元阳,还在努力的申报成为世界遗产。
景区内尚没有修建完像样的道路,当然收费也无从谈起。完全就是一个由多个自由进出的村庄组成的小镇子,镇子中心还是新街镇。
转眼数年,当年的小村落如今已经声名鹊起,不仅申遗成功,也成为了云南最著名的景区之一。
说实话,在抵达那里之前,我的内心是忐忑和不安的。
真的害怕当年那些朴实的村民、古拙的蘑菇房,已经被现代生活的大潮完全淹没,再不复存在。又或者那里已经完全的商业化,空有其表,还好,来到元阳之后,这些担心有一大半尚未发生。
女人们依然穿着民族服饰,依然是肩背上背着背篓,里面或是今天的收获,或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男人们依然聚众闲坐,把所有的时光付之与手中水烟筒的一缕缕青烟;我们居住的胜村,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霓虹闪耀,没有招揽促销;每个赶集的日子还是依照着古老的历法,日子在一成不变中慢慢变成梯田中一粒粒的稻米……
没有人觉得这样奇怪,没有人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人觉得应该改变。
在女权如此澎湃汹涌的年代,街头和田中仍然是只看到女人在勤劳工作;在汽车来往的街道,鸡鸭和水牛依然在自由自在的漫步;在元阳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年5月17日脱贫),但拥有如此美好景区的今天,这里的人们没有急于杀鸡取卵般的发展,而是让一切持续自然,这也许就是哈尼人千百年来信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不涸泽而渔,从未焚林而猎。
当然,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在不停的改变,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阻挡。
更多女人肩上的竹篓变成了塑料材质,很多蘑菇房已经完全重建,就连镇中心也搬去了南沙,新街现在已经是“老县城”了。村里的男人可能也终于肯出去“工作”了,听说我们飞丢了无人机,便组团去寻找。然后准确的索要一个最高的价格,谈判技巧足以让加拿大马上放人……挺好,总比什么都不干强的多吧。
我们在元阳,遭遇了挫折,结交了新友,成为目前为止在云南停留最长的一站,看到诸多美景,尝到全新美食,共同许下约定,今年冬天,我们要再来!
到云南,看梯田,虽言必及“元阳梯田”,但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元阳才有梯田。
甚至于我最爱的一块梯田还不在元阳境内,但元阳人聪明的将这里定义为梯田的“核心地带”。从而早早的如第一个被抬进正门的大妇一样坐稳了名分,从此睥睨四方。
我们在离开元阳之后,确实看到了很多不次于这里甚至风景更美过这里的梯田:有的如同一个懦弱的小妾,根本就想默默无闻,与世无争,连一块宣告自己存在的牌子也不敢立于路旁;有的就满足于分得一分宠爱而已;有的则仗着自己的姿色不凡,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准备挑战元阳的地位。
一句话,如果来云南看梯田,元阳绝对不能不来。但是,最好也不要只来元阳就觉得足够了。
梯田,将原本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崇山峻岭变成了万亩良田,让哈尼人生活的稳定而富足。
关于哈尼人的历史,有多种说法。目前学术界最普遍的认为是长途迁徙说,即哈尼人的祖先原本是生活于南京、山西等中原地区,和汉人同种同源;或是原本生活在甘肃、青海、西藏的羌氏部。不管其源自哪里,都是一路坎坷漂流的来到如今的红河地区。
我个人感觉,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这些梯田就是那群衣衫褴褛、饱受漂流之苦的哈尼祖先苦苦寻找的答案,是让哈尼人从自扎根于此,再不远行的原因。
没有哈尼人,就没有梯田;但如果没有梯田,也许哈尼人也早就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为什么会有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