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境内,这里气候宜人,空气环境保护非常完善,古代的寺庙出现,山路崎岖,高处寒意略浓,你将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常规的旅行,伴随着你的心灵的绽放,下面给大家分享宝华山自驾游旅游攻略。
峰回路转。
车止于山脚,浓冬的雾如纱,略有寒意,进山的路需徒步,不崎岖,算不上艰辛。但登顶而见,幡然喜悦。
在去之前我并不看好它,惭愧地,很快就被自己的臆断蒙了羞,下车之后便是一个草木葱茏的新世界,山中吹来的风携着这个季节不合时宜的清新,把像我这样异乡者的哀愁像尘埃一样吹散在来时的路上,并获得灵魂出窍般的短暂自由,须臾间由熄而盛。
一切出乎意料地美着实叫人为之动容,舒畅的心情,呼吸着湿漉漉的空气,不经由地闭上眼睛想静待片刻,不去想当下或有关来此的意图,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状态,想想,这种随性的出走,没有目的,没有规划,一路观山看水,感受生命的某种召唤。而这倏忽即逝的美妙的确需要一个分享者。
只是当时我一人,耳朵飘过的风像是岁月如歌。
之前对于这个城市不甚了解,更多的是关于流传在银幕“水漫金山”的桥段,大学期间有过一次探访,带着猎奇的心理,面对俨然中规的寺院建筑,走马观花,记忆疏淡,却对横穿一条新老城改造的街道,坑洼颠簸,印象奇深。
此后四年却再未涉足,究竟是疲或耽于其他,如今看来已是缺憾,油然而生一种弥补岁月之感。
宝华山的原版,与历史及佛法渊源极深,立身于佛学教场由来已久的隆昌寺和乾隆等名门光坏加持,可谓流传地名正言顺,可于我的无知,它更多的像是包裹在晓岚蔼气中的绝色女子,长途跋涉只为一睹芳容,已经让人不安起来——心情难以名状,沿途而上,行人极少,苍翠欲滴的树木未经风霜的饯行,苍劲温婉,矜持地如不谙世事的老处子,途中遇到一只俏皮的松鼠窜下来,乖张的模样,这个季节很少见了。上山的路每一条在即将言归“正传”时,会突然荡开去,若不经常来会迷路,还好偶尔有少数旅人随行,中间省去了很多困难。
满目青山,脚下是开阔的平原,如书上所说,极目远眺,但见长江如带,苏北平原烟树苍茫,毗邻栖霞、汤山,栖霞山的枫叶已经落败了,如早一些,定能看见那一片殷红的枫林,想必是一桩美事。
千年来,宝华山的名声更像是秀外慧中,一直不温不火,虽然有隆昌寺接受四方信徒朝拜,香火不断,不过相传在二战期间由于没上山的路而免于罹难,这一说辞实在叫人难以置信,却又隐隐约约滋生一丝的庆幸,也不至于它像栖霞山因特殊的人文环境,成为兵家的众矢之的,几经易帜,死伤枕藉,寺院亦遭烧毁。战后,自然要重建,不过总给人一种历史欲盖弥彰的感觉。
隐匿于毓秀之中的古老寺宇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只是多者后来居上,与圆润磨损的岩石台阶有了鲜明的对比。提到建筑,隆昌寺的建筑是有别与其他地方构建的,整体匀称朴素,山门偏僻而小,不及传统庙门的二分之一,少了平日所见的恢弘之感。这种明清四合院的结构,没有雕梁画栋,却也青瓦青砖一色,注重院落的分散排列和中轴副线,易于管理,与“宗律受戒”的意义吻合,也算实至名归。
相比大雄宝殿的传统构建,无梁殿的无梁无柱以砖代木的设计理念才是整个寺宇的点睛之处,我甚至觉得它与柯布西耶当时设计朗香教堂的初衷一致,有种“洞察人性,顿悟菩萨”的特点。没有恢弘,却暗存悲悯,精致古朴的气息与其他后来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岁月感,远远望去,有剥落的墙体,浓雾太重,看不太真切,那个硕大的轮廓下,你会觉得大雄宝殿反而有了依附,甚至在想象中得到了扶持。
浓荫蔽日的一旁有着几份古道清幽的冷峻,工整细密的石阶颇为讲究,考虑到江南人“小碎步”的设计,道面石土相隔,铺成梯状,跟我在北方所见的一些跨度较大的阶梯还是有所不同,想必后来设计的该遗址的应该也是个地道的南方人,可谓良苦用心。
细想若是星月辉映的夜里,林风婆娑,经声悠悠,在月色下只听见这种醉人的声音也是给予精神莫大的馈礼,让人不禁感慨“山静似太古,日常如小年”这样的豁达的心境。
门前停了几秒,终于跨膝直入。
光,点点星光的烛火,满室倾泻,前来上香的行人被光泽幻化成整幅图景的一部分。临窗参拜的人祷告完即离去,在尊像身下转动身影,好像画框里流动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