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天气有哪些特点?各地区的降雨量分别是多少? 雨水位于每年正月15日左右(公历2月18-20日),节气从阴雨天开始,在蛰日(公历3月4-5日)之前结束。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太阳的直射点正从南半球逐渐接近赤道。此时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迅速上升,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变得活跃,逐渐向北推进。同时冷空气在减弱趋势中不甘示弱,频繁与暖空气竞争,不仅不愿意退出主导地位,也不愿意带走剩余的寒冷。
降雨开始并逐渐增加。雨节气的意思是降雨开始,降雨量逐渐增加。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雨前天气寒冷,但雪花纷飞,淅沥沥令人不快的雨声;雨后气温一般能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
然而,在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是在隆冬,降雨也并不少见。华南大部分地区,这期间平均气温在10以上,桃李含苞待放,樱桃盛开,确实进入了气候春天。除了几年,霜期已经结束。是时候移植果树和种树了。
华南地区冬季干旱后,一年四季春季干旱多,尤其是华南西部。此外,当寒潮入侵时,会造成严重的降温和暴风雪,对年老体弱的幼小动物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雨水不仅预示着降雨的开始和增加,也预示着气温的上升。下雨前,天气比较冷。雨后,人们明显感觉到春天回到了大地,春天开花,充满了世界,清新的气息激励着他们的身心。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多雪的日子已经过去,雨水开始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的复壮或生长。要抓紧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播种准备工作。
雨节的15天里,我们从“七五”的第六天到“九五”的第二天。“七五开八九燕,九五加一九牛到处走”,这意味着西北、东北、西南高原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寒冬,其他许多地区正在经历或已经完成冬转春。在春风和雨水的催促下,广阔的农村地区开始显露出来
但在雨季,北方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天气多变。
此时大气环流正处于调整阶段,而全国各地的气候特征,总的趋势是从冬末寒冷到初春温暖的过渡。
黄河中下游(华北)
此时,冷暖空气的对峙并没有带来气温的骤然下降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而是春风和春雨的到来。此时该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甚至白天极端最高气温也可达20以上,不具备降雪条件。即使先人以第一场春雨命名“雨”,也是恰当的。
雨季,小麦进入返青阶段。这时小麦对水分的要求更高。此时,降雨量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从《1971200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开始,我们统计石家庄、太原、北京2月份的平均降雨量分别只有7.4 mm、5.2 mm、4.9 mm,可谓“春雨贵如油”。
西北和东北
雨季的时候,西北和东北还是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根据2月平均气温,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沈阳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0、-3.9、-9.7和-6.9。可见这些地方冬天还没有摆脱寒冷,天气还是以寒冷为主,降水以降雪为主。
西南和江南地区
雨季,华南春暖花开。虽然降雨量比黄河中下游多几倍,但由于高温和蒸发,仍然缺水。特别是华南南部和海南岛部分地区,这一时期降雨量还比较少,春旱时有发生。如果在强冷空气影响下平均气温低于10,对早稻育秧非常不利。
如果说这些区域,“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天发芽了,春天冷了。雨后进入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气温升高,变冷变暖。下雨时“七月开河,八月鹅来”,这是冬末春初的景观。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