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思想动因不同。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完成,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思想动因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错误实质不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违背了不同的规律。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的规律,违背了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违背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4、错误标志不同。首先,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
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指导方针是一大二公。大即规模大,公即公有化程度高。为了实现这一方针,各地普遍采用的是一平二调的具体措施。所谓一平二调,就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的简称。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不仅把原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随意无偿调拨和分配,同时把农民的房屋、农具、家禽牲畜等都收归集体所有,否认农民的私有财产权;同时对农民的个人生活物资如粮食等,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这种“一平二调”的做法是为了实现“一大二公”,故其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风”。
5、危害不同。“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在全民大炼钢铁中,由于是土法炼钢,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此外大量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钢,使农业缺乏劳动力,造成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1亿斤,与此同时钢铁工业畸形发展,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变为7.8比2.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做法,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从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6、教训不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联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扩展资料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定义
1、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尽管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了“左”倾冒进思想的发展。
会后不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跃进”运动是以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和浮夸风为主要特征的。
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又推动着生产关系上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致使“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迅速泛滥。“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是探索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思想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1、思想动因不同。⑴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完成,中央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⑵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思想动因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所属范畴不同。⑴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⑵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3、错误标志不同。⑴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⑵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共产风。
4、错误实质不同。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违背了不同的规律。大跃进运动其实质是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社会意识要符合社会存在的原则。⑵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5、危害不同。⑴“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⑵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6、教训不同。⑴大跃进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⑵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联系
(1)时间:1958年 (2)“大跃进 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3)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 (4)评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我国1959-1961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认识: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 B.经济政策的制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C.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思想动因不同。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完成,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错误实质不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违背了不同的规律。
4、错误标志不同。首先,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错误标志不同: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指导方针是一大二公。大即规模大,公即公有化程度高。
教训不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思想动因不同: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胜利完成,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思想动因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错误实质不同: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的规律,违背了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违背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危害不同: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做法,即无偿调拨物质和平均主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而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联系?1.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加快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同时,开始 ? ? 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掀起人民公社 ? ? ? 化运动。因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大跃进是超越了生产力,忽视客观规律,盲目生产,不符合实际的生产运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与浮夸风,人民公社本意是好的,要把农民联合起来,但是缺乏积极性,生产效率下降。与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不可预估的损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人民公社是社会体制,在农村取消个体单干(即取消家庭生产),农民集体生产和分配。
大跃进是在人民公社建立初期全社会(包括农业、工业等)开展的一场运动,其目的是提前实现共产主义、超英赶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他们都是在50年代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大妖精是全国的人民公社化,那是农村的
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思想动因不同。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完成,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思想动因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错误实质不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违背了不同的规律。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的规律,违背了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违背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4、错误标志不同。首先,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联系?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加快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同时,开始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拓展资料大跃进:“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人民公社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将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思想动因不同。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思想动因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先后完成,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思想动因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错误实质不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违背了不同的规律。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的规律,违背了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违背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4、错误标志不同。首先,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
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指导方针是一大二公。大即规模大,公即公有化程度高。为了实现这一方针,各地普遍采用的是一平二调的具体措施。所谓一平二调,就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的简称。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不仅把原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随意无偿调拨和分配,同时把农民的房屋、农具、家禽牲畜等都收归集体所有,否认农民的私有财产权;同时对农民的个人生活物资如粮食等,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这种“一平二调”的做法是为了实现“一大二公”,故其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风”。
5、危害不同。“大跃进”运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在全民大炼钢铁中,由于是土法炼钢,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此外大量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钢,使农业缺乏劳动力,造成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1亿斤,与此同时钢铁工业畸形发展,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变为7.8比2.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做法,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从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6、教训不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联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扩展资料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定义
1、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尽管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了“左”倾冒进思想的发展。
会后不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跃进”运动是以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和浮夸风为主要特征的。
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又推动着生产关系上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致使“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迅速泛滥。“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是探索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启示。
背景: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成立人民公社,原来合作社的集体财产无偿调拨给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
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启示: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经济建设方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3:尊重客观紧急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
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般一乡建立一社。1958年6月,查岈山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2]。1958年9月,蚂蚁岛人民公社成立[3]。
1962年起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以生产队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按照各人所得劳动工分取得劳动报酬。此外,社员可种植少量自留地和经营少量家庭副业。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为了改变人民公社制度下存在的平均主义和社员缺少经营自主权的状况,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制定的宪法规定,农村建立乡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至此,以“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遂告解体。1984年底,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大部分完成了由社到乡的转变,仅有少数仍存在。
2009年初,号称“中国仅存的人民公社”的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进行2008年分红,共向12,000多社员发放近7,000万元,人均分红6,000元左右。周家庄乡1949年创办互助组,1952年建合作社,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建农工商合作社。自1952年至今,合作社始终集体统一经营,体制一直未变,仍然采用工分制,已有55年历史[4]。
组织特征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中国大陆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每一个农民被编入一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小组编成生产队;生产队之上为大队,大概相当于今日的行政村;大队之上是人民公社,相等于镇或乡的规模。国家每年都为每个公社下达生产任务指标,公社将指标逐层下达,农民所有生产由国家计划及统一收购,农民所需的商品则由国家分配,所谓的“统购统销”的制度。所有的生产过程由集体支配,非农民个人决定的。农民所得是由工分决定,工分的价值是整队大队减去上缴国家及公社福利开支的平均数。
影响正面人民公社社员在公社食堂里免费吃饭。粮食储备被吃光后公社食堂也随之解散。
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负面内卷化贫富差距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出现所谓“平均主义”的风气(有人形象地之称为“大锅饭”。)
评论 | 1 02012-11-07 13:44东壁野老 | 八级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发表了陈伯达写的《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文章,提出“把合作社办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接着第4期《红旗》杂志又发表了陈伯达写的《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的文章,明确引证了毛主席的指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
评价: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次错误。
从意义上来说,其实“人民公社”就是现在的乡政府机构,其作用就是起到政府督导作用。那时响应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一般人民公社都会有规模不一的防空洞以及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备战备之需。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但仍存在着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缺点。同时,农村人民公社一直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层政权机构(乡人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社管理委员会)合为一体,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务。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
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起初,苏联撤走援助,只能忙木摸索道路造成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015?黄冈)1958 年,《红旗》杂志发表文章,号召成立大公社。不久,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1957年冬和1958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修水库、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协作。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了一股“共产风”,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并给予了纠正。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